新闻中心
2021年4月宏观数据分析(2021年四季度宏观经济分析)
最近好像M2限流蛮严重的,就自己开个文章来写吧。本周数据量有些大,大家可以慢慢来看。下面上正餐:
1.PMI解析: 先贴一个数据:
国家数据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A01&zb=A0B01&sj=202104
PMI指数在4月份的时候依旧在枯荣线上方,构成PMI指数的几个指标均没有出现很显著的变化,生产指数表明了现阶段企业并没有关停生产线,我们始终是开足马力生产(这句话是针对整体来说的,下同), 从新出口订单指数、在手订单和新订单指数来看,需求也并没有出现显著的下降效应,当然了,拉动本次PMI持续站稳荣线的主要推动力还是原材料指数(尽管只占到了10%),自疫情一开始主要原材料的供给就一直是个问题,如果这个指标再结合从业人员(很难站稳枯荣线)、产成品库存(持续性低迷)和出厂价格指数(价格环比上升不及原材料,这点后面PPI会继续分析)综合来看,企业画像就比较清晰了: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目前只是喝汤,肉都被原材料供应商拿走。佐证这一点的客观环境还有一个,那就是行业内竞争加剧,主导企业为寻求足够利润开始提升整个行业的成本线,同时游说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当然了这是果,也就是说如果上面的逻辑推断成立,才会有后续的虹吸效应。这种效应通常出现在行业蛋糕再也很难扩大的时期,也是大危机之前的一个预演;
2.PPI解析:
2021年4月工业生产者价格主要数据
环比涨跌幅(%)同比涨跌幅(%)1—4月同比涨跌幅(%)一、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0.96.83.3生产资料1.29.14.4采掘1.824.910.7原材料0.815.26.7加工1.35.42.8生活资料0.10.30.0食品-0.31.81.7衣着0.2-0.6-1.0一般日用品0.30.30.1耐用消费品0.4-0.9-1.5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1.39.04.3燃料、动力类0.612.12.0黑色金属材料类3.020.214.0有色金属材料及电线类2.523.314.7化工原料类2.613.34.7木材及纸浆类1.35.02.1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1.01.4-1.1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类0.72.21.0农副产品类-0.45.95.6纺织原料类0.72.80.8三、主要行业出厂价格煤炭开采和洗选业2.813.310.0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0.485.810.4黑色金属矿采选业2.238.331.2有色金属矿采选业1.415.712.1非金属矿采选业0.20.90.9农副食品加工业-0.85.05.0食品制造业0.51.20.8酒、饮料及精制茶制造业-0.12.01.8烟草制品业0.00.40.5纺织业0.61.7-0.7纺织服装、服饰业0.0-0.2-0.8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0.10.40.1造纸和纸制品业0.35.02.0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0.1-0.3-0.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0.923.86.1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2.117.58.4医药制造业0.0-0.7-0.2化学纤维制造业1.017.75.8橡胶和塑料制品业0.72.60.6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0.7-1.5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5.630.018.7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2.126.917.1金属制品业1.45.12.9通用设备制造业0.40.50.1汽车制造业-0.1-0.8-0.8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0.2-0.10.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0.7-1.4-1.8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0.2-0.5-1.1燃气生产和供应业-3.32.41.3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01.00.6此次PPI同比上涨如此之多,很大一部分是由次级原料供应商提供。大家也知道现阶段的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非常厉害,以铁矿石和原油为例,两者受全球宽松政策影响,大量的人为需求被刺激,叠加原材料供应短缺,原材料炒到了一个令人咂舌的地步。而上面之所以说的是次机原料提供商,主要还是因为很多大宗商品对我们来说都需要进口,而从PMI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实PPI的价格推动主要还是进口侧价格的抬升导致。我给大家梳理一套逻辑:
首先是最上游的原材料领域,受供应不足影响本身价格就有上扬空间,再加上全球宽松政策刺激,原材料成本一飞冲天;但客户的需求尚在,企业虽说不敢囤货(表现为PMI中库存数量的持续低迷),但更不敢停产,这点可以和工业利润数据做个互相印证:



工业利润数据如下(图可能小了点):工业利润从2020年11月到2021年2月经历了一波上冲,但自3月开始利润开始掉头向下,代表需求潜在影响力的电力行业增速也开始回落,如果结合PPI来看,就很不正常。要知道工业利润数据通常和PPI有着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现在PPI和工业利润数据出现了背离,比较合理的解释是,PPI一定出了问题,再往上推导到PMI形成逻辑互证,几个推论就很明显了:
中下游的中小微企业并不赚钱,或者说赚同样一分钱,现在甚至将来会比过去一年要难得多;工业利润下降与PPI指标上升出现了奇怪的背离现象,再结合上述PMI指标的分析,这是推论1, 即中小微企业不赚钱的重要依据;1-2月工业利润回升可能并不全因为需求拉动,反倒是可能在成本侧有所动作才导致利润提升;这里面可能有就地过年、政府扶持比如税费政策方面的减免等方面的因素影响;PPI侧购进价格和出口价格的走势图可以看到现阶段的价格抬升主要还是因为成本侧的抬升所致,并非真正的需求拉动,应该算是成本推动导致。
3. CPI : 现阶段看CPI,一定要重点看中美两国了。
国内核心CPI: 国家统计局5月11日发布数据显示,4月全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0.9%,涨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去年价格变动的翘尾影响约为0.1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7%
美国核心PCE 及非农:

非农数据:美国4月非农就业人数增加26.6万,预估为增加100万,前值为增加91.6万。
失业率6.1%,预期5.8%,前值6%。平均每小时工资环比增0.7%,预期持平,前值降0.1%;平均每小时工资同比增0.3%,预期降0.4%,前值增4.2%
首先我们要线判断美国到底是经济好转了,还是弱复苏死活上不去?大家可以这么去想这个问题:如果当前美国经济真的是全面复苏,那么潜在需求肯定会提升,作为全球进口大国,在当前第三世界普遍被压制的当下,本月国内PMI指标、工业利润同比、美国就业和非农就业都会不同程度升高,但目前根据这些指标来看,不能支撑上述论断;如果我们再把刺激需求政策的时间点串起来(比如去年的连续降低利率 + 今年的全民发钱),那么宽松政策的刺激力度逐渐出现耐性才是一个更合理的解释。前几天我还在和朋友们说目前美国刺激政策越来越弱,随时有可能会继续宽松维持复苏态势,理由就是上述这些需求,都不是真需求,属于人为需求,不具备持久性,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国内过去一年持续性的景气,而现在却出现PPI与利润背离的现象。也就是说,除非美国继续刺激, 不然后续全球大宗价格就肯定很难有支撑力量(尽管我也经常说未来可能还会有1-2轮刺激),后续如果刺激力度不能达到目的,那么未来国内的PPI与工业利润指标会进一步背离,形成一种美国衰弱而中国通胀繁荣的奇怪逻辑。
饼干还是那句话,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现阶段国内确确实实处于通胀阶段,但这种通胀存在的原因,是前期美国传导过来的宽松余波,如果后续美国不继续宽松刺激,那么后续根本不存在长久性;反而如果因为美国需求下跌,国内本身制造通胀的能力有限,反而会出现美国通胀而中国通缩的奇妙景象(关于这点,饼干在过去的回答里面已经解释过了,作为出口国为什么是吸收通胀输出通缩,而进口国则是输出通胀吸收通缩,这是底层逻辑)。为什么说这是奇妙现象?这是因为全球化分工,出口型国家天生就希望输出通缩(代表低价,有竞争力),如果你有一天发现突然我们输出通胀了,那要么是我们登顶老大开始玩美国这一套了,要么就是未来要出大事了。
4.M1M2. 先贴数据:
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26.21万亿元,同比增长8.1%,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3个和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60.54万亿元,同比增长6.2%,增速比上月末低0.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本次M1,M2数据呈现的是双降态势,货币侧持续性收紧,M1的同比下降也印证了上述工业利润下降逻辑的正确性。怎么说呢,就像一直和大家强调的那样,盯紧M1,简单粗暴却特别有效。M1要足够好,经济才有起色,过去一段时间M1都很难再有15年那个时间点M1拉动M2螺旋上升的时候了,未来M1的抬升只会越来越难,除非美国继续大规模甚至超大规模的刺激,但这种希望毕竟很渺茫。
5. 社融:
初步统计,中国2021年4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4700亿元,预期16000亿元,前值27300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18500亿元,前值33400亿元。 光是从M1M2数据和这个数据基本上可以宣告国内经济政策全面收紧。但饼干认为这种收紧属于一种保护性质的收紧,可能管理层已经察觉到了未来巨大的风险,包括各国经济及外交领域的变化之类,总之这种保护性措施饼干还是挺赞同的,虽然自己也亏了钱。就当含泪支持祖国吧。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如果从社融里面拔一个高个出来,那就是住户部门中长贷增4918亿元,同比多增529亿元;这个和房地产尤其是一线房地产销售比较景气形成了互证。也就这点算是为数不多的亮点吧。
按照逻辑推理,一线房子还得涨,因为后续大城市的土地供应应该会继续收紧,但终究后续为了对抗全球紧缩必然要放开,再加上从众心理,我觉得一线似乎还是有上升逻辑在的。。。
下在最后: 有人或许会问诸如债务、通缩/滞涨/通胀之类的判断,其实这些都很好回答,像饼干这样,用数据互证来说话就可以。据比如你说国内滞涨,理由在哪里呢?出口型国家在外部需求不断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出现滞涨的,至于说通缩就更不可能了,只是政策层面的保护性收紧,属于一种预防性动作,这恰恰说明当前环境有些过于宽松了。
总之目前国内通胀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美国那边应该还会有刺激的,这应该算是民主党传统动作了,当下加息应该是不可能的。
本月宏观分析报告完成,我们下月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