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2021年7月宏观经济分析(7月份宏观经济数据)

2023-09-1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大家好,以下是7月的宏观经济分析:

1. PMI:点评: 需求全面放缓,Q3 Q4出口下降趋势已经明朗。

2020年的7月对我们来说是转危为案的幸运月,但是2021年的7月却并非如此。自新年之后PMI指数一直处于平稳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新订单和生产意愿的下降,库存的提升。饼干思考了一下导致这个结果的几个可能性因素,首先是疫情的反弹,Delta病毒带来的新一轮疫情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打击在逐渐增强,其次是上游原材料价格对制造业的利润压制,再次就是欧美主要需求国家的失业救济逐渐结束带来的需求下降。这三个原因里面,首先疫情带来的密集型产业打击目前暂时还不能从数据上看出,但是这个趋势已经非常明显;其次上面说到的原材料结果指数,一方面在上述图表中已经可以看到端倪,其次是下面即将给大家看的PPI数据及盈利数据,会再一次力证该点;最后就是代表真·需求端部分的失业救济情况,请看图表:

该图表是美国领取失业补助的图。

很显然领取失业补助的人数已经逐渐在减少,而且据报道显示,自2021年6月起,美国各大洲已经开始逐步取消流行病失业补贴,新闻链接在此:

https://www.cnbc.com/2021/06/07/states-will-be-ending-federal-unemployment-benefits-this-week.htmlwww.cnbc.com/2021/06/07/states-will-be-ending-federal-unemployment-benefits-this-week.html

如果看不到的可以参见上面文章的这张图片:

这对我们出口行业是有很大负面影响的,如果我们再结合美国非农数据来看,很显然后续恢复失业补助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美国宽松局面虽然可能还要持续,但是要想恢复之前程度的宽松应该是不可能了。因此可以推断,出口方面将很有可能在Q3尾部及Q4承压,之前的疫情救了一波出口,但是到了疫情中期时代,拯救出口的又将会是什么,可以期待一下。

2.PPI及CPI

PPI 数据: 点评: 原材料: 舍我其谁还能说几个月?

这里借用一下财信研究院的图。 虽然说现阶段支撑PPI的主要功臣还是原材料行业,但是随着主要需求国家需求的逐渐下降,可以很明确的说PPI已经明显缺乏上升动力,哪怕是现阶段疫情出现反复,但是站在全球需求的宏观大背景来看,发达国家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增速乏力,加之疫情前期普遍的宽松效应已经大大提高了其国内的金融风险,想要再来一次需求刺激已经很难。也就是说自7月以后,代表全球需求的唯一指定大宗——石油价格将会稳定下跌。届时国内“虚假”的PPI也将褪去高位运行的外衣,正如去年(还是前年)的猪肉价格一样,回复它真正的面目。

CPI:总评:消费乏力,都怪你猪肉,涨慢了! 但猪却说:???这可赖不到我头上。

正常来说,如果一个国家的PPI 和CPI剪刀差出现扩大,那么它的工业利润必然是同步提升的,但问题在于本轮的PPI-CPI剪刀差的扩大并非真·需求拉动,而是原材料价格高企带来了错觉,上游赚钱下游不赚钱,代表工业利润的大多数眼看上游吃香喝辣,然后看看自己锅里的稀粥,什么感觉自己体会,这就是众多下游企业的典型写照。而且如果存在上游对下游产生了利润压制的话,那么下游企业一定会被迫陷入内部竞争的局面,虹吸效应就会显著加强。聊到这里大家可以马上联想到为什么国家要对很多行业的头部企业重拳出击,逼迫让利核心道理就出在这里,要防止虹吸效应当然不能让主导企业利用资本和市场优势自建壁垒挤压同行。后续随着经济压力的进一步扩大,对头部企业的管控力度只会越来越强,企业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感会逐渐回归,这是大势所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所转移。

CPI:

--CPI环比上涨0.3%,PPI环比涨0.5%

--CPI中食品价格同比下降3.7%,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1%

--7月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1.3%,上月为0.9%。

消费乏力不是说说而已,食品部分的下降很大程度是因为去年价格高位导致,相反倒是核心CPI的同比抬升过于缓慢,加之上面PPI的持续高位运行,上面PMI的猜测第2条在这里得到了解释,PPI 传导到CPI的路径被严重阻滞,上游企业利润无法传导到实业,未来实业的日子只会越来越难。

值得一提的是,猪肉在这个月可是真的尽力了,7月猪肉价格环比-1.7%,环比上月的贡献是 +6%,是本月CPI环比的最重要功臣。所以看CPI真不如直接看核心CPI,直接精准定位制造业,比什么都实在。

3. M1,M2 总评: 在中国,看宏观请认准唯一C位:M1同比。

数据: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8.3%,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4.9%,增速出现双双回落;社融同比增长10.7%,较上月增速有所减缓。

为什么说上面PPI 的高企是假象,其实直接用M1去解释会比工业利润来解释要更直接和有力的多,理由是:利润归属于收支表,可操作空间大;但是M1却属于资产负债表中最难造假的现金项,准确度上升了好几个档次,M1的下降自去年11月开始一次下跌到现在,一路看过来的朋友们应该对此有了一定的条件反射了,实体企业是真的赚不到钱,更别提希望M1拉动M2了。国内的经济环境一直在恶化,却不得不持续收紧政策对抗外部通胀,这是最难受的地方。不过既然现在还在紧缩,那就说明央行手里的牌越来越多(政策空间变大),照目前的情况推演下去,应该是Q4左右会有宽松政策来出,一方面各个地区10月底前要报2022年地方首批专项债项目,另一方面随着欧美需求减弱,宽松救济企业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这个我们可以在Q4来看,而目前,如果政策不急转或者说外部没有突然暴增的订单增长,M1的下降趋势应该很难打破,持续性的被动紧缩 + 定向宽松应该是Q3的主旋律。

4.社融。总评: 社融 与信贷出现倒挂,可能是宽松的起点

7 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8 万亿元,同比多增905 亿元,增速为12.3%,与上月持平。其中,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同比多增1211 亿元,而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3124 亿元。7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06万亿元人民币。

社融和信贷出现倒挂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多次,而历史上这种情况发生之后通常都会跟着一系列的宽松政策尤其是货币宽松政策。比如2014年7月,2015年7月尤其是2015年7月,降息和降准频率相当的高(2015/6/28、2015/8/26 两次降息, 2015/9/6、2015/10/24 两次50bp的降准)。不管是不是有这么一个规律,从整体的宏观环境来看,降准甚至降息的窗口已经到了不得不打开的地步,政府希望的宽信用目前并没有达到目的,社会反倒是希望国家给点口粮过冬,其中的权衡确实是一个挺艰巨的考验。

写在最后: 欧美的需求爆发已经接近尾声,Q4的出口数据估计是漂亮不起来了,届时估计各种宽松政策又要来一波了,“来,白酒满上!真香!”怕又要重复了。。。。。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