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随笔: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案例)
前言:
宏观经济的确立与发展,本质上是要发展以统计为核心和轴心的宏观经济实证分析研究方向和知识体系。宏观经济统计是我们认识宏观经济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花了一些时间,学习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是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融合了经济学理论,统计学原理,数学化推导 让我们从一个庞大繁杂的经济体中认识我国经济的过去是什么,现在怎么样,未来的方向在哪里有了一定程度的预期,不再是盲人摸象,不知所云了。
全书分为13个章节,开门见山的导读,接着是由近至远,以小而见大的层层深入。没有章节看是相互独立各有侧重,实则相互延展,紧密结合。
用一句话,可以这样概括:《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一门学科的是什么,发展的阶段,未来的展望;它如何影响这人的生产与生活,需要我们首先认识供给与需求,然而我们的需求受到我们收入的制约,国家的收入分配影响供给,个人的收入分配影响着需求。接着我们开始认识消费,投资,产业,这个三个环境离不开“资金”,资金像血脉一样盘庚错节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当然涉及资金,就避不开通货膨胀了,慢慢的我们走向了经济的周期,经济景气,经济周期,在向前一步是走向世界一览国际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很大但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认识了自己,认识了世界,我们才能看清自己的产业竞争优势,经济发展的瓶颈,从有遇难不退,遇阻不惧的信心与勇气。
总结了重点只是如下:
一,构成与价值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更具适应的科学发展空间,广义上可以覆盖计量经济学内容,但并不唯计量经济学内容,它在以统计学为核心知识体系发展中,更加有效发挥统计数据、统计归纳、统计探索、数据挖掘等统计学思想、理论方法和模型的应用,不仅推动实证经济学的发展,而且还直接推动国民经济管理过程的科学化,提高信息社会下的统计学科的重要作用。
二,阶段发展
1,发现与分析国家经济实力2,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减少了经济危机的产生与影响3,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系统和大数据时代三,宏观经济统计
宏观经济统计概念需要两个同样重要对象的理解,一个是宏观经济统计测度体系设计的研究对象,一个是宏观经济统计数据的研究对象。
经济统计是指利用统计思想、统计方式、统计方法来支持对经济活动深刻认识、有效控制、积极提升能动效果等目的,从复杂经济活动系统中提炼和设计定量指标,完成其调查和整理统计数据,形成刻画或发现经济活动规律变化筋骨的科学知识内容。
四,三个目标
宏观经济学目标、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宏观经济统计目标。
五,分析方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
1.描述性分析方法。2.应用回归和多元统计分析方法。3.常用经济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指数分析、因素分析、时间序列分析、弹性分析方法等。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工作方法
1.确定分析对象和主要目的。 2.初步调研。 3.分析体系的设计。 4.分析所用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计算。5.研究分析报告。七,总供给与总需求
社会总供给是由生产过程决定的,社会总需求是由分配过程决定的。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构成要素包括:
国内生产总值 进口总量 出口总量一是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状态下,判断有无经济停滞。 二是在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状态下,进一步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以及是否存在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三是进一步计算和分析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与供给的差率。 四是结构失衡的判断与分析。八,国民收入几个核心指标
国民总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内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财产收入净额+来自国外劳动要素报酬净额
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经常转移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收入性支出
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国民总收入+经常转移总收入净额
九,基尼系数

洛伦兹曲线L与绝对平均线OC的距离越近,说明居民收入分配越平均,反之洛伦兹曲线L与绝对平均线OC的距离越远,说明居民收入分配越不平均。根据洛伦兹曲线的经济含义,定义曲线L与 线OC之间所夹的面积 占三角形OPC的面积 的比重为基尼系数:G=S_A/S_(A+B)
(1)1978~1984年的“既增长又平等”的阶段
(2)1985~1989年的“既不平等又不增长”的阶段
(3)1989年~1995的“增长但收入不均等”的阶段
(4)1995年以后的“不均等持续加剧”的阶段
十,居民消费支出分类
(1)从消费对象的性质看,居民消费支出统计包括下述内容:1)耐用消费品支出,如家用电器、汽车等。2)非耐用消费品支出,如食品、服装、药品、室内装饰用品等。3)各种文化生活服务费用支出,如交通邮电服务费、学杂费、诊疗保健费、文娱费、修理费等。
(2)依照消费目的,居民消费支出可分为以下八类:1)食品、饮料、烟草类。2)服装和鞋类。3)租金总额、燃料、动力。4)家具、陈设品、家庭设备和管理。5)医疗和保健费用。6)运输和通讯。7)娱乐、教育和文化服务。8)杂项用品和服务
十一,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全社会的货币存量,是某一时点承担流通和支付手段的金融工具总和,它是一个存量概念,反映了该时点上的全社会总的购买力。依据充当货币的金融工具“货币性”的不同,货币供应量可以划分为M0、M1 、M2、M3、M4等不同的层次。
十二,通货膨胀
西方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是实用主义的通货膨胀定义。
通货膨胀是价格持续上涨的一种过程,或者从等同意义上说,是货币不断贬值的一种过程。
这个定义的具体内涵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上涨,而是指价格总水平(即所有商品价格的加权平均)的上涨。(2)通货膨胀不是一次性或短期的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只有当价格持续地上升,趋势不可逆转时,才可称之为通货膨胀
用于衡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常见价格指数: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批发物价指数GDP平减指数
可以发现,M1增长率与CPI的波动规律基本一致,即他们具有相同的变动趋势,这说明物价变动和货币供应量之间确实存在紧密的联系。进一步可以发现,M1增长率的变动先于CPI的变动,这意味着可以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达到控制物价水平的目的。
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四万亿”投资计划使得市场上货币供应量快速增加,随后即形成物价的快速上涨,这些在图中均有所体现。这一轮的物价上涨有三个新特点:持续时间长;上升幅度大;难以管控。
经济理论对通货膨胀形成的另外一种解释是成本推动价格上涨。如果“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存在的,则收入增长率对通货膨胀率必然有影响作用。利用1981年至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用来表示通货膨胀)和平均工资增长率(INC)构造的模型如下:
可见,模型(8.9)验证了中国存在“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的事实。
基于中国的实证检验
当人们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超过按现行价格所得到的供给时,通货膨胀的缺口就产生了。这意味着投资大于充分就业的储蓄,也就是超过充分就业条件下所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的过量需求的价值。为维持新的供需平衡,必须使物价总水平上涨。

可以看出,消费需求影响通货膨胀的变动,但通货膨胀并不影响消费需求。这是一种被称为“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构造消费水平增长率对CPI影响作用的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C为当期消费水平增长率,C(-1)表示工资增长率的一期滞后。
可以看出消费需求会造成物价水平的上涨,即证明了“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在中国是存在的
十三,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国民经济运行以若干年为周期的涨落起伏相间的周而复始的变动,或者说是一种周期较长的有一定规律的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循环往复的周期性波动。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是由“谷底、峰值、谷底”三个要点,上升期和下降期两大阶段构成的。

图9-2 给出 1979-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 GDP 增长率时序图,我们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与 GDP波动趋势基本吻合, 而且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幅度要远远大于GDP的波动。

可以看出,消费增长率和GDP增长率的动态波动轨迹是基本吻合的。这说明1978年以后,消费和投资一样,对经济的作用越发明显

财政支出的波动轨迹和GDP的波动轨迹还是比较一致的,而且财政支出的波动更加剧烈, 波谷更深,所以财政支出波动对GDP的扩张收缩是有着直接影响的。

改革开放以来,M2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存在着非常强的正相关性,波动趋势是十分一致并且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比GDP增长率的波动幅度更大。
十四,经济景气
Business Cycle(经济周期)如同四季变化,告诉我们中长期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经济景气则如同二十四节气,更多是反映统计意义上的短期波动运行状态。
•不论是经济周期,还是经济景气,包括有四个特征:(1)反复性——繁荣与萧条交替出现,但不是简单重复;(2)多样性——由生产、收益、就业、物价、金融、贸易等多方面的周期性变化汇总;(3)波及性——经济总体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景气在商品、资本、劳动力三大市场先后波动;(4)累积性——景气峰、谷的到来可由繁荣和衰退的累积效果产生。
十五,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概念涉及到范围和内涵两方面的内容。在范围上,经济增长取决于生产范围的划分。在内涵上,经济增长表现在三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指国民财富的增加,二是指生产力和生产能力的增加;三是指国民经济生产总成果的增加。

可见我国的劳动参与率和资本-产出比均高于美国水平,人力资本的相对水平也随着时间上升,我国相对人均GDP 的增加主要源于相对 TFP的增加 。
十六,国际贸易

1995-2012年的18个年度中,我国国际贸易差额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且变动趋势与货物贸易差额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
关于外资
利用外资一般遵循以下原则:有利于国家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主和争取外援为辅的原则;平等互利的原则;量力而行的原则;经济效益的原则。
利用外资的意义,一是弥补资金不足,促进我国经济建设;二是获得外国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三是有利于吸收和培养人才;四是有利于促进出口创汇。
十七,产业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是指一个产业在国际和国内环境下,依据市场条件,建立最有利于保障竞争资源、互动发展的创新机制,向消费者提供其所需求的更多产品或服务,不断获利、产业自身不断强大的一种综合的可持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