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数据上看,中国的制造业正在狂飙般恢复,意味着什么?(中国制造业的现状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的话题从2月份的PMI数据开始说。昨天我无意中看了一下数据,2月份的PMI把我给惊呆了。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是52.6,财新发布的PMI数据是51.6。
大家都知道,PMI只要超过50就代表着经济开始恢复景气和扩张。不过但看这个数值好多朋友应该没有什么概念,我们来做个对比。
朋友们知道上一次我们实现52.6以上的PMI是什么时候吗?是2012年的3月份,我们已经有十年没有这样的景气度了。这种恢复的程度甚至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疯了”。
2012年的时候,我们的GDP的增长是八个点,如果保持这样的扩张势头,那今年的经济增长应该是很可观的。
PMI这个数据的统计方法是环比,也就是这个月跟上个月相比,虽说1月份有春节,但是往年也都有春节,而且在统计的时候也去掉了季节因素,这都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所以单独一个月的PMI跟历史数据也是有相比意义的。也就是说,过去的2月份,我们的制造业是处在十年以来最疯狂的恢复和扩张状态。
说到这儿,有很多朋友可能就有疑问了:经济恢复地如此之好,我怎么感觉不到?甚至很多朋友连工作都找不到。难道我生活在另一个维度里吗?
这个问题还是放一放,一会儿再谈吧。我们先把2月份制造业狂飙般恢复的原因和意义分析一下,有可能很多问题就有答案了。
资金投放上,今年开年动作就不小。1月份信贷4.9万亿,接近5万亿大关,创出单月历史新高,同比多增9227亿元。月末广义货币量M2余额达到273.81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列这些数据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国家事实上是投入了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到了社会上。
这么多钱,按照以往的尿性,很多会流到房地产领域,不过今年大家也都看到了,房地产是有所恢复不假,但显然不可能像往年一样吸纳这么多资金。而这种信贷投放也基本上不会在银行系统里空转。很显然,今年一月投放的资金大部分确实是流入到生产领域中去了,这也是2月份PMI采购经理人指数发疯般扩张的原因之一。
从统计局和财新发布的PMI数值差别也可以看到一些端倪。统计局采样的标的倾向于国有和大型企业,数据是52.6,财新采样的标的一般都是都是中小型企业,数据是51.6。国有和大企业扩张的更猛,这也很正常,因为在获得银行信贷支持方面,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比中小企业拥有天然的优势。
单独说说已经发生的经济现象,这不是我们节目的宗旨。我们的目的是想从这些现象之中,发现一点更深的东西,我抛砖引玉,大家一起来分析和讨论。
去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引发了一些关于发钱的话题,大家知道,我是赞成对低收入群体直接发钱的。我们现在面临的困难是内需不足,消费一直都上不去。
虽然我们是世界第二大消费市场,但是我们的生产能力更庞大,以前依靠外贸,我们的产能可以向外释放。可是现在,连外贸都靠不住了。一月份,我们的外贸出口更是同比大幅下滑了50%,甚至出现了贸易逆差。
过量的产能更加依赖于我们本来就很紧张的内需市场,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
扩大内需市场,提高我们国民的消费能力,其实最立竿见影的方法就是直接发钱,这种效果美国在2020年和2021年已经示范过了,简单粗暴很有效。
至于说引发的通胀,其实也有缓解的办法,那就是我们不能直接印钱发,只能够借钱发。比如国家发行特别国债,从有钱人的手里借钱。或者从央企剥离出利润出来。把钱再直接发给低收入群体。这样全社会的货币量并没有凭空增加,即使有通胀,也不会引发像美国那样的通胀。
像这样的方法,不光是民间在讨论。国家有智库,也一定思考过很多遍了,但是现在依然没有发钱的风声释放出来,这其实是值得思考的。
国家到现在为止,并没有释放发钱这种自下而上的拉动经济的信号,而是一直在加大投资的方向上发力,还是坚持从上到下来拉动经济。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思考了很久,昨天得出了一个不成熟的结论,也是看到2月份PMI数据的时候猛然间想到的,也请大家能给予批评和指正。
用投资拉动经济,用发钱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一个自上而下,一个自下而上。虽然都能够保生产,但是方法不同,他们最终所保护到的生产领域是不一样的。
国家如此大规模投资来拉动经济,什么行业最有利呢?不用分析都知道,那就是重工业直接得利,像钢铁,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它们都是上下联动的,整个基础工业链和重工业体系都能得到发展,最起码不至于萎缩。
从国家统计局的PMI数据中也能直接看出来: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高耗能行业和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4.5%、53.6%、51.6%和51.3%,装备制造业扩张得最厉害。
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3.7%、52.0%和51.2%,大型企业扩张得最厉害。
从行业情况看,调查的21个行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全部位于景气区间,其中农副食品加工、纺织、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等10个行业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
这些数据佐证了我们刚才的观点,就是国家采用投资来拉动经济,能够保证我国的基础工业制造能力的发展,特别是重工业体系的发展,最少不能让他们衰退。
而采用直接发钱来拉动经济,对什么产业最有利呢?答案也很明显,对于第三产业和轻工业最有利。而第三产业和轻工业是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直接发钱有利于大多数人。
既然直接发钱有利于大多数人,那么国家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考虑这种方案呢?相信说到这儿,有些人已经有答案了,那就是至少在目前,保住我们的重工业体系还是排在第一位的。
基础工业和重工业体系,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这种综合实力在什么时候威慑力最大呢?
打仗的时候!
一旦爆发战争,什么金融服务业第三产业,那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好看不管用的。我大清的GDP世界第一,有个毛用啊?
只有钢铁,石油化工,水泥,装备制造和高科技制造业才是实实在在的,把原材料转变成先进武器的能力才是定海神针,比核弹还管用。
我并不是在鼓吹战争,我是和平爱好者,我厌恶战争。但是现在这几年和以后的世界局势,相信不用我多说了,为这方面做准备是应该的,你只有做好准备,自己实力强大了,才能以战止战,最终赢得和平。
美国为什么一直叫嚣,要阻止中国援助俄罗斯?因为全世界都知道,只要说中国下场,不管中国偏向哪一方,结局就已经注定了。如果不考虑核的因素,以中国现在的工业制造能力,能够吊打全世界。他们想怀疑都怀疑不了,甚至连怀疑的勇气都没有。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选择用投资拉动经济和用发钱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其实就是大国崛起和小民尊严之间的选择。
有人可能要说,我既要大国崛起,也要小民尊严,难道不能同时兼得吗?
当然,我也想,谁不想鱼和熊掌兼得呢?有钱自然就没有问题,问题是没钱。目前的财力,想要同时支撑起投资和发钱,恐怕是不太可能,如果选择了一头,另一头也就最多是个调剂均衡一下。
我这么说,并不是否定了发钱的可能,我觉得还是有可能的,不多发,少发点也行,或者发钱的对象限制的更少一点也行。
这是我从数据中看到制造业加速恢复的一点想法,很不成熟。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评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