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给财务分析选定一个主题(财务分析主体包括的内容有())

2023-05-18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在刚接手财务分析工作的时候,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没思路,不知道从哪里入手开始进行分析。

这时,财务分析人员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自己能找到的或是能够统计出来的数据一股脑放进财务分析报告里,力求让报告的内容丰富完整,达到“面面俱到”。

我曾经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在财务分析报告中不断添加我认为重要的内容,大量的数据、图表、文字说明阐述了企业方方面面的状况和问题。但这样的财务分析报告真的能称之为“好”吗?

财务分析报告发送出去后,实际上并没有得到管理层的肯定。大量的信息让财务分析报告的阅览变得困难,过度饱和的信息传达出来的另一层意思就是缺乏重点,在管理层时间宝贵的情况下,没有人会花费时间去仔细查看这些报告,最终发送出去的报告石沉大海,变得无关紧要,财务分析工作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企业为什么需要有人做财务分析?我认为财务分析的主要意义是在通过对于历史数据的分析发现问题、评估风险和解决问题,所以全面的财务分析所要阐述的内容过多,反而让人觉得每项问题分析得都不到位,全面反而成为了缺点。

我们可以换一种思路,既然财务分析报告是要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不如就按照问题来给财务分析报告设置一个主题,里面所有的数据和信息都围绕主题进行阐述。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揭示目前企业经营中的重点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财务分析报告的使用者来快速领会报告所要说明的问题,更快进行决策。

怎样确定财务分析报告的主题?

确定财务分析报告的主题,我这里提供两个简单的思路,一个是从财务分析报告的使用者角度出发,根据使用者的需求来确定报告主题;另一个是从财务人员自身角度出发,以我们所发现的、企业目前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为中心,归集相关数据进行财务分析。

如果从财务分析报告的使用者角度出发,首先我们先要明确财务分析报告的使用者是谁?不同的使用者,他们所关注的财务分析重点是不同的。

对于企业的经营者,他们更关注企业的整体状况,业务发展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资金状况等;如果是业务线或是事业部的负责人,他们会关注自己所负责的业务状况、预算完成进度等,但最关心的还是绩效指标的完成情况,因为这与他们的个人利益直接挂钩。所以针对不同的财务分析报告使用者,所提供的财务分析数据会有所差别。

而且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在财务分析报告中需要做一定的信息隔离。业务线或是事业部的负责人只能知晓自己所负责的业务的财务信息,甚至有些公司会采用标准成本进行考核,业务线负责人只能看到业务的标准成本以及通过标准成本核算出的利润,不能知道业务的真实利润。而企业经营者则必须看到企业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这样才能进行决策。

确定财务分析报告使用者后,需要进一步沟通,来探寻使用者的需求。有些经营者会非常明确的将自己的需求告知,例如他关心企业的资金情况,按照目前的经营状况,企业的资金可以维持多久?或者关心的是业务部门的费用情况,因为企业每个月都在承担员工的费用报销,但是收入的增长却非常缓慢或者没有增长。

也有的经营者,他们自己也不太清楚想要什么,这时沟通就变得更加重要。可以拿着企业目前的财务数据和经营者坐下来聊聊,在聊的过程中,他们可能就会发现自己想要看到的数据,例如目前企业的收入不及经营者预期,那么他会提出想要每个销售部门的收入数据,甚至要细化到每个销售人员,同时也会需要销售部门对应的人工成本及费用。在沟通的过程中,经营者找到了他的需求,而财务人员也明确了后续工作的重点,双方的目标初步达成一致。

如果是从财务人员的角度出发,财务分析的主题就可以是我们发现的、看到的企业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需要注意的是,思考的角度不能从单纯的财务角度出发,而是从财务数据发现问题,然后切换到业务视角进行审视,最后确定财务分析的主题。

举个简单的例子,从财务数据上看,目前的收入与预算指标相差很大,所以我们把财务分析的主题确定为收入分析。如果单纯从财务角度,我们可能会进行同比、环比的数据分析,计算差异率,然后再进行业务线的拆分,查看是哪类业务的收入没有达成预算目标。这种纯财务角度的数据分析,对业务发展和决策能够起到的支撑作用有限,我们需要转换到业务视角来重新审视收入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按照存量和增量来拆分数据,收入未到达预算目标,是存量客户流失还是增量不及预期导致的?存量客户流失的原因是什么?是客户体验差?产品价格不具优势?还是客户开始自建团队不需要外部采购?增量的增长不及预期,是因为营销策略有问题还是因为产品定位出现偏差?这样站在业务视角来审视财务数据,能够帮助我们挖掘更深层的原因,帮助企业从根本上进行问题的改善。

怎样围绕主题选择财务数据?

在确定财务分析的主题后,我们需要思考怎样围绕主题来选择相关的数据,采用怎样的形式展示数据才能将问题阐述清楚。

这个思考的过程是从一个点进行发散,联想所有和这一点相关联的信息,然后再串联整合的过程。这样听起来有些抽象,我想通过一个简单的事例进行说明。

假如目前我们所在的企业尚在创立早期,业务发展不稳定,老板最关心的是企业的资金问题,所以我们财务分析报告的主题就围绕资金进行展开。

企业的资金余额是否充足,决定着企业是否能够持续经营,而企业的资金分为资金流入和资金流出,我们需要分别进行考虑。

资金流入主要依靠企业销售产品或是服务,如果进行产品销售,就需要考虑存货周转的速度。生产或是采购的产品计入存货,存货是对于企业资金的占压,只有销售出去才能有资金回流,那么存货周转速度越快,说明资金回流的速度越快,而存货周转速度慢,存货积压不能变现,会导致企业可使用的流动资金减少,同时也会增加存货跌价的风险。

资金流入的另一个关键财务数据就是应收账款,应收账款相当于企业给客户的无息贷款,账期太长,可能会增加收入,但同时也增加了资金回收风险。需要在坏账风险和收入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点,盲目放宽账期或是收紧账期,都会对收入产生影响。

资金流出主要有成本支出和费用支出。成本支出是企业支付给供应商的款项,相当于供应商给企业提供无息贷款,需要关注应付账款的账期。账期越长,相当于我们可以从供应商处预支材料或产品,如果应付账款账期长于应收账款账期,企业可以先从客户处收到货款然后再支付供应商成本,企业的资金周转压力会变小。如果应付账期短于应收账期,企业需要先垫付成本,这样资金压力就会增大,会导致出现资金缺口。

费用类支出也要进行区分,包括每月需要支付的固定类支出,例如房租、人工成本等,这些只要企业还在经营,无论是否有收入,都需要按时支付;另一类是员工报销的差旅、交通、招待等费用以及企业需要支付的办公费等,这些付款的时间相对固定类费用更加灵活。企业每月需要按时发放工资,但报销的时间可能不确定,这就是两类费用的区别。固定类支出的付款时间无法进行人为调整,但其他费用的付款时间,我们可以根据企业的资金情况进行控制,例如固定付款报销时间,这样会更方便安排资金。

在收集和分析了资金流入和流出后,我们可以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进行资金预测,来测算是否存在经营资金缺口,如果存在缺口,就需要寻找外部的资金渠道,通过股权融资或是申请银行贷款,也可以从关联企业进行拆借,补充资金的同时也会增加相应的资本成本。

如果不考虑从外部获取资金,那么目前的资金余额和周转情况可以维持企业多长时间的经营,目前各环节的周转是否有可以改善的地方,例如更加严格的客户信用管理、费用报销的严格审核、拓展更多客户资源等等,通过这些管控手段来加速资金的运转,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

在财务分析报告中,通过归集与分析这些与资金相关的财务数据,发现资金问题,通过资金预测来直观展现问题所带来的结果,寻找改善方案。这样能够让老板快速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同时通过数据也能引起重视,加速问题的解决。

上述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根据财务分析所选择的主题不同,这个思考的过程可能会更加复杂、涉及更多的数据和信息。那么想要清晰地阐述问题,就需要财务人员有个清晰的思路,对业务具备一定了解的同时也要有扎实的财务基础,这样才能在众多的财务数据中找到与主题相关的信息。

财务分析的思路有很多,依据企业的发展阶段以及业务复杂程度或难或易,但总归离不开发现问题、评估风险、解决问题这个总思路,这是财务分析的价值体现,也是财务分析报告使用者所关注的重心。

结束后的碎碎念:财务分析工作的难点,一方面在于财务分析思路,一方面在于财务基础。很多时候,财务人员不是没有分析思路,而是财务基础太差,无法收集到想要的数据。清理历史数据、重新搭建基础规则需要时间,但很多时候因为老板的不理解,我们没有这个时间,所以财务分析无从下手,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举报/反馈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