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整理】如何分析金融数据(金融数据分析报告怎么写好)

2023-05-1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宏观经济学一直让我十分头痛,上学的时候靠着记忆力还能过过考试,但是新闻上说的那些数据根本看不懂,所以想着有时间就重新学习一下。这篇笔记的内容并不是原创,而是整合了几篇文章的内容,如果有更好的讲解,求告知。

金融数据概况

发布时间:每月10-15日发布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数据准确性:受到统计手段和统计方法的干扰较少,相对而言比较准确。数据使用:金融数据领先经济增长1-2个季度。金融数据分类

1. 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是指实体经济(境内非金融企业和住户)从金融体系获得资金的活动。这里的金融体系为整体金融的概念,从机构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从市场看,包括信贷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以及中间业务市场等。

社融是从实体经济这一侧统计的指标,和其他指标从金融机构一侧统计的角度不同,它关心的是实体经济。举例:如果企业通过一个信托计划获取贷款,来源是谁并不重要,只要看投向;如果最终用途是向企业放款,就计入社融;如果进入二级市场(比如购买A股股票),则不计入

社融数据,央行会公布两种口径,一个是当月新增规模(增量),第二个是存量规模数据。

当月新增规模(增量):在数据分析过程当中,主要是看新增值,因为当月的新增社融能很快地揭示实体融资需求和金融扩表意愿,一般是拿这个月的新增值和上个月的环比、去年同期的数据去做同比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当月新增规模是新的投放总量扣除到期后的净融资规模,不是总的投放量。新增社融里会包括企业需要偿还的利息部分。随着债务水涨船高,利息会不断累积,占用新增社融。新增社融非常容易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新增社融季节性冲量特征体现在1月、3月、6月、9月与11月会有明显扩张,而在4月、5月、7月、10月和12月会有明显的收缩。银行业务人员会在季末冲量,然后下个月项目就少了,所以社融新增就增不动了。新增社融的季节性规律主要源于新增人民币信贷的季节性规律。

存量规模数据:社融存量数据主要是看社融存量的同比数据。

在分析新增社融数据的时候,首先可以看新增社融数据与市场预期值的差距。从债券的角度来说,若实际值低于预期值,交易盘短期会买入债券并下修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判断;若高于预期,则相反。

1.1 表内业务: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

1.1.1 人民币贷款

因为社融体现的是金融体系对实体部门的支持情况,所以社融中的人民币贷款分项不包括非银贷款。而央行公布的新增人民币贷款没有这个统计原则,包含了非银贷款。

人民币贷款:指金融机构向非金融企业、个人、机关团体、境外单位以贷款、票据贴现、垫款等多方式提供的人民币贷款。

谁会找银行借钱呢?一般就是居民、企业和非银同业了。所以,新增人民币信贷可以从流向分为企业部门、居民部门和非银部门三个类别。

1.1.1.1 人民币贷款:企业部门贷款

短期贷款是指期限在1年期以下的贷款,常和票据融资联系在一起。因为票据融资的期限也很短,功能上很相似,基本上都是被用来补充营运资金、偿还到期负债或结算等,和企业部门的现金流关联密切。

票据融资有时候可以作为银行风险偏好和实体融资需求强弱的象征。和企业贷款相比,票据的期限更短,也可流通交易,其背后要么有产业链中的核心企业信用背书,能开商票的一般都是有话语权的大企业,要么是有银行的信用做担保,也就是银票,信用风险更低。当我们看到银行大量增加票据融资规模时,一般会认为银行现在是一个低风险偏好的状态。票据利率一般由两个部分决定:银行使用票据融资的意愿,显然银行放出去的票据融资越多,票据融资的利率越低,银行越不愿意投放票据,票据融资的利率越高银行自身的负债成本(3M Shibor利率),负债成本越高,银行的票据利率越高为了反映银行投放票据的情况,要过滤掉自身负债成本的影响,如果说看到票据利率和银行自身负债成本有明显的背离:比如说负债成本没动但票据利率往上,证明银行不愿意投放票据,信贷额度更愿意给贷款,这侧面说明实体融资需求强,金融数据的质量高;负债成本没动但票据利率往下,证明银行在加大投放票据,银行用不完信贷额度,实体融资需求不行,金融数据没什么质量。企业中长期贷款多用来购置设备和建设工程,如果企业中长期贷款高增长,要么对应了基建、地产投资,要么对应了制造业投资。因此,企业中长期贷款更能体现实体的资本开支需求和融资需求,相比于企业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变化与实体经济增长的关联度要高得多。在新增的企业贷款数据里,企业中长期占比越高,意味着信贷结构越好,对实体的支持也就越强。

企业中长期信贷占比往上走的时候,也确实是对应经济复苏的时候。

表外非标项中的“信托贷款”和“委托贷款”期限也相对偏长,也常被企业部门用来购置设备和建设工程,所以我们可以把这三项加总起来考察。从历史数据看,企业中长期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的累计同比增速与10年国开债的收益率是正相关关系,而且有一定的领先。

1.1.1.2 人民币贷款:居民部门贷款

居民短期贷款按照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分类,主要包括了短期个人经营性贷款(用于住房装修、私营企业主或个体工商户以自然人名义的贷款等)、信用卡透支、消费贷款(如车贷)等。

居民短期贷款具有分散性,风险低,不良率可控的特点,而且可较为方便地用于做资产证券化的底层资产,市场认可度较好,金融机构可以在配置后尽可能地加快周转。

居民中长期贷款主要以个人住房按揭抵押贷款为主,和地产销售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所以在分析这一项时,我们常和地产政策与形势相联系。

1.1.2 外币贷款

外币贷款是金融机构以票据贴现、信贷、垫款等方式向非金融企业与居民发放的,以外币为计算单位的贷款。

从使用用途上来讲,外币贷款主要用于进口商品付汇或资本账户下的对外投资。考虑到国内资本账户仍然存在较强的管制,对外投资的规模要远小于进口。因此很多时候,外币贷款更多是用于进口商品的付汇。所以,我们能看到进口金额当月同比增速与新增外币贷款规模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

由于贷款以外币计价,所以对非金融企业来说,最大的风险在于汇率风险,因为人民币汇率如果贬值了,企业就得用更多的人民币去偿还外币贷款,企业就会少用外币贷款;相反,当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很强的时候,企业会考虑多用外币贷款,偿还压力也没那么大。

1.2 表外业务: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1.2.1 信托贷款

信托公司要按月报送各资金池月末的资产负债情况,尤其是对除回购与拆借外的贷款资产,要逐笔统计明细信息,以此来获得信托贷款的规模与具体投向。

信托贷款:指信托投资公司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运用信托投资计划吸收的资金,对信托投资计划规定的单位和项目发放的贷款。信托贷款不列入信托投资公司自身的资产负债表。

在对信托贷款进行分析时,我们通常会结合当时的经济与金融环境展开,寻找信托贷款规模变化的内在原因,并推测未来的演变趋势。

比如,现在政策积极宽信用,地方加快发专项债,扩大基建投资稳增长,那么信托贷款在需求端可能就存在一定的支撑;金融严监管,要去通道去资金池,信托公司业务开展难度加大,信托计划的资金募集会受影响,信托贷款就可能会出现大幅的萎缩等。

2018年,持续的金融强监管措施让信托贷款长期萎靡不振了,可以说是持续了好几年的负增长。

一个是非标项目得和理财产品的期限匹配,不让理财搞资金池,理财得转型为净值型;第二个是不让搞多重嵌套,而且也对融资需求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和房企融资做了限制。

信托未来很难以银行的影子存在,未来的大方向是做好财富管理和财富代际传承,回归信托本源,未来社融口径下的信托贷款可能会在较长的时间都低迷下去。

1.2.2 委托贷款

委托贷款就是委托人提供资金,由委托人确定贷款对象,然后商业银行来帮委托人放款。

委托贷款:指由企事业单位及个人等委托人提供资金,由金融机构(即贷款人或受托人)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

这个过程当中,委托人一般是个人或者企业,银行不承担信用风险,只是帮助放款。

但实际上因为表内贷款有诸多限制,比如给城投、开发商放、两高一剩企业放贷不符合监管导向,银行为了让业务能顺利做下去,会把表内信贷转移到表外,通过委贷的形式给他们放,然后银行给这笔委托贷款做信用担保。

2018年出来了委贷新规:委托贷款的增量持续为负,委托贷款自此回归了本源。

1.2.3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

假设有一家企业A,向批发商预定了100万的货物,但短期内没办法立刻给批发商全款。于是它找到了银行B,让银行B给批发商写张期限为6个月的“欠条”,并让银行在6个月后代替企业支付100万的货款。这里的“欠条”就是银行承兑汇票。如果过了3个月,批发商也缺资金周转,那么它可以把银行承兑汇票转让给银行C来变现。这个转让过程,我们称为贴现或直贴。贴现后,银行承兑汇票就进入了银行体系,变成了一种类似于债券的资产,银行C可以把它转让给另一个银行D。这个过程我们称为转帖,等同于二级股票或债券市场上的买卖交易。

造成银行承兑汇票规模变化的原因比较复杂,比较常见的有:

监管约束。比如前几年某大行出现票据大案后,银保监会加强了对票据业务的监管,造成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明显减少。获取存款。一般来说,银行在答应企业开具承兑汇票前,会要求企业在银行内存入相应比例的保证金。如果资金充裕,企业可以选择100%的保证金,以定期存款、存单或结构性存款等形式存入银行来获取其中的利息收入。融资需求。如果现金流紧张,企业也可选择20%、30%或50%等其他比例的保证金,低于承兑汇票面额的金额以企业在银行的授信额度来抵补,以达到“以少博多”的杠杆功能。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指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未到金融机构进行贴现融资的部分,即金融机构表内表外并表后的银行承兑汇票。统计上体现为企业签发的全部银行承兑汇票扣减已在银行表内贴现的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保证社会融资规模中不重复计算。

未贴现银行承兑汇票值 = 一段时期内实体企业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去该段时期内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相当于资金从实体流向金融体系,也就是回收资金),同时减去该段时期内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

本期末未贴现银承余额(P1) = 上期末未贴现银承余额(P0) + 【本期银承签发金额 - 本期银承(包括未贴现、已贴现)到期量 - 本期贴现且未到期的发生金额】(ΔP)

1.3 直接融资:债券融资与股票融资

1.3.1 债券融资

企业债券:指由非金融企业发行的各类债券,包括企业债、超短期融资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非公开定向融资工具、资产支持票据、公司债、可转债、可分离可转债和中小企业私募债等券种。

企业债券融资的统计口径事实上是一个黑箱。但好就好在具体数据虽然有差异,趋势是一致的。

当信用债配置需求强的时候,企业债券新增融资一般不低,相反,企业债券新增融资压力较大,可以根据每个月的信用债市场交投情况做高频的跟踪。

1.3.2 股票融资

股票融资指非金融企业通过境内正规金融市场进行的股票融资,具体包括IPO、定向增发等方式,受监管政策和股票市场行情影响较大。

股票融资毕竟在国内还不是主流,每个月高的时候也就新增1000亿出头,低的时候只有几百亿,分析社融的时候不需要太过关注。

1.4 其他项目

贷款核销与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支持证券,是因为两者都会使银行表内的贷款存量减少,但实际上又已经支持了实体,有加回去的必要。

保险公司赔偿:指保险公司在保险合同有效期内履行赔偿义务而提供的各项资金。

投资性房地产:指金融机构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包括出资的土地所有权、持有的土地使用权、已出租的建筑物等。

其他:指实体经济从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等获得的资金,目前主要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贷款公司贷款等。

政府债券,是因为原本银行可以把资金用于支持实体,但现在拿去配置了政府债券,由政府去做基建或其他项目来代替非金融企业部门来支持实体经济了,也可以看做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满足社融的统计原则。

2020年发了很多政府债券,后来经济好了,再加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要对应项目,资金使用监管比较严格,导致资金沉淀在财政存款账户里,2021年需要新增的政府债券规模少了。

所以市场就担心,2021年社融会不会因为政府债券融资规模大幅下降而被拖累?但这并不就意味着信用环境真的就出现了快速收缩。因为去年很多政府债券募集的资金,在去年并没有投下去,也就是说,虽然计入到了社融,但还没用到实体里去。相应的,2021年政府债券发行是少了,但去年募集的钱是放在今年用的,所以从对实体支持的真实效果来看,也没那么悲观。

2. 货币供应量

2.1 货币供应类别

M0是流通中的现金,等于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和社会公众现金(通俗理解是放钱包里的现钞)之和,M0的活性最高,从钱包里拿出来就可以购物,是流动性最强最活跃的货币。

M1是流动性次于M0的货币,等于M0再加上单位的活期存款,其中单位包括“企业、事业机关、部队及其他团体”。

M2=M1+准货币。准货币包括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以及其他存款。

2.2 影响货币供应量的驱动因素

既然货币供应量是由存款和流通中的现金(比例不足5%,基本忽略)构成,那么我们就从存款入手,分析各项存款规模变化的原因,从而得到M1与M2增速上涨或下降的驱动因素:

l 季节性因素:和贷款一样,每个季末银行内部都会有存款规模考核,所以每个银行到了季末的时候,都会提高揽储的力度,增加表内的居民或企业存款,有些银行会将到期理财暂时转入表内做存款等。

l 财政存款:财政存款不在M2的口径范围内。一旦财政存款增加,就意味着企业把钱上缴给了国库,货币从企业或个人手中流向了政府部门,存留于实体经济的钱少了。相反,当财政存款下降,就意味着国库里的钱流向了实体经济,货币从政府部门到了企业部门,存留于实体经济的钱多了。因此,财政存款增长会拖累M1和 M2;财政存款的下降会提升M1和M2。

财政存款有其自身的季节性变化。一般来讲,1、4、5、7、10月是财政存款上缴月,而3、6、9、12月(也就是每个季末)是财政资金投放的时点。

l 信用派生的变化看货币供应量的强弱:

根据货币银行学原理,存款是由贷款派生的。如果信用派生能力强,那么存款自然容易有比较高的增速。一般来讲,信用派生的几个渠道是人民币贷款、非标融资、新增企业债券融资等等,是从金融机构资产端变化而来,我们也可以通过金融机构资产端的变化去找对应。M2=各项存款-财政存款+流通中货币 =各项贷款+债券投资-财政存款+股权及其他投资+中央银行外汇占款-金融债券-其他 =各项贷款+(债券投资-金融债券)+(股权及其他投资-其他)+中央银行外汇占款-财政存款 =各项贷款+一级市场信用债投资+非标+外汇占款-财政存款

1. 贷款可以派生出存款,对M2是正贡献。

2. 债券投资主要是银行自营持有的国债、地方政府债以及非金融企业发行的信用债,但要扣减掉其他诸如政策性银行债、存单及二级资本债等债券,因为这部分没有直接创造存款。债券投资能够增加M2的部分主要指的是一级市场上的信用债投资。

3. 股权及其他投资项里,主要是银行自营持有的非标、券商资管计划、同业理财、公募基金等资管产品。如果投资的是非标,那么资金直接流向了企业部门,增加的是企业存款;如果投资的是券商资管计划、公募基金等资管产品,那么资金流向了非银机构,短期增加的是非银存款,非银存款也计入M2,如果非银买了债,或者做了非标,还是会回到实体,同样对M2是正向贡献。

4. 央行口径的外汇占款。这个代表的是外部力量带来的增长动力,当出口企业收到外汇时,它们找商业银行结汇,这个过程让企业得到了人民币(存在了银行体系),银行得到了外汇,企业存款得到了增加。

3. 金融数据的隐藏信息

对债券来说,好的金融数据一方面会驱动经济转好,使货币政策收紧或转向,短端利率上行,并最终传导至长端;另一方面说明实体有足够的能够创造出较多的高收益非标资产,挤压银行自营、保险与银行理财等机构的配债额度,从而直接造成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流失。

而对股票来说,好的金融数据可能意味着企业盈利的好转,风险偏好的回升,也意味着居民部门/企业部门可用于购置股票的货币资金增多,会有更多的流动性入市。

3.1 M1-M2的剪刀差

M1-M2这一指标可以被认为是企业对未来的预期反映。

l 如果企业对未来预期谨慎,对增长前景悲观,企业会更倾向于低风险的金融投资,将存款定期化,或者买货基、保本银行理财、大额存单等,这个时候M1会向M2转化,M1-M2剪刀差就会收窄。

l 相反,如果企业对未来增长前景乐观,准备补库存或者扩大资本开支的话,企业会选择将存款活期化,以随时应对补库存和扩大资本开支所需要的现金,这个时候企业账户上活期存款的部分占比会相对较高,M1-M2剪刀差就会扩大。

房地产销售转好也会导致M1-M2同比差值扩大。

l 如果开发商对未来楼市预期乐观,可能有购地的动作,那么由居民储蓄存款(M2)转来的企业存款大概率会以活期形式沉淀在企业活期账户上,也就是M1了。

在春节期间,由于工资奖金支付的需要,企业的活期存款会大幅转向居民储蓄存款。如果春节时间错位,则会对M1同比读数产生较大的扰动。为了消除这种干扰,我们一般会对每年1月和2月的M1余额数据做平均处理。如果经处理后的M1-M2同比差值在扩大,或者M1/M2在往上走,大体可以反映企业层面对未来经济增长预期是向好的,反之则是悲观的。

3.2 社融-M2的增速差

社融和M2的区别:

l M2有外汇占款和财政存款,外汇占款增加和财政存款减少会抬高M2,但是,这不是金融机构的行为,不会计入社融。因此,外汇占款提高(下降)和财政存款下降(提高)会收窄(提高)社融与M2之间的缺口。

l 如果银行通过资管产品买一级的企业债和非标,会创造出企业存款,这里既有社融扩张也包括了M2扩张,社融与M2的差值不变。

l 如果是居民部门或者企业部门买了理财、资管产品(表外业务),理财、资管产品投了一级的企业债和非标,这里有社融的扩张,因为金融机构支持了实体,但这里M2是不变的,因此,社融和M2会走阔。

社融和M2之差主要想表达的是非银机构和表外业务的扩张情况。当社融同比增速-M2同比增速的差值走阔,表外资产规模扩张时,说明实体融资需求较强,在耗完了银行体系的融资额度后,还有较多尚未得到满足的融资需求要靠非银来补充。

l 需要非银补充的,主要就是那些监管有限额的,需要借助通道或者非标来做的,比如房地产、城投基建和两高一剩等行业,而这些正是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推手。

l 因此当(社融-M2)增速之差走阔时,往往说明实体融资需求好,表内搞不定了还需要表外才能满足实体的融资需求,债券收益率会有上行的压力,反之则有下行的动力。

l (社融-M2)增速之差和十年国开收益率有着一定的正相关性。

4. 分析步骤

1. 社融数据排除季节性影响

2. 看社融除信贷以外的几个分项

3. 看信贷数据

4. 看人民币存款和货币供应量数据

参考链接:https://wallstreetcn.com/articles/3622969

5. 2022年4月金融数据分析

5.1 社融数据概况-去季节性影响

2022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9,102亿元,比上年同期少9,468亿元,同比下降50.99%,是5年内最低水平。

2022年4月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26.46万亿元,大幅低于wind一致预期的2.03万亿,增速回落至10.2%,较上月下降0.4个百分点。

有关负责人表示,4月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长明显放缓,同比少增较多,反映出近期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叠加要素短缺、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

5.2 社融数据分项

从构成来看,该月新增社融的大幅减少主要受信贷滑坡的影响,同时政府债券融资同比走弱也形成了负面效应,而企业直接融资与表外融资虽同比多增但量能明显不足。

5.2.1 表外信贷分项

委托贷款减少2亿元,同比少减211亿元。由于监管收严的原因,委托贷款从2018年开始一直下降,本期下降数值有所放缓。

信托贷款减少615亿元,同比少减713亿元。政策宽松时,地方债增加,信托需求就会增加;金融严监管,通道受限,信托业务会萎缩。

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557亿元,同比多减405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表明本期银承签发金额过小,或者本期到期量、贴现且未到期量过多。

5.2.2 直接融资分项

企业债券净融资3479亿元,同比少145亿元,相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

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166亿元,同比多352亿元。2022年4月,共计36家中国企业在沪深和北交所三市IPO,IPO数量同比下降34.55%,比上个月减少了1家;募资金额共计791亿元,IPO规模同比上升1.08倍,环比上升58.2%。在本月A股市场募资规模TOP5中,科创板占据3席。

5.2.3 其他分项

政府债券净融资3912亿元,同比多173亿元,与地方债发行进度减缓有关。

4月,地方债总发行量与净融资额出现双降,其中发行总量2842亿元,净融资额1475亿,二者分别较上月减少3300亿与3557亿元。从发行节奏来看,1-4月新增地方债1.68万亿,占2022年新增地方债限额的38.7%。其中,新增专项债1.4万亿,占全年新增专项债限额的38.4%,占提前下达限额的96%。虽然前4月,地方债发行总体进度超出两年来历史同期,但发行节奏边际放缓,4月仅完成了2.8个百分点。

为稳住经济大盘,财政部近日要求各地于6月底前完成大部分2022年新增专项债券的发行工作,较此前9月底前发行完毕的要求明显提前。截至4月底,新增专项债剩余2.25万亿,因此5、6月的政府债券融资仍会对社融起到主要贡献。

5.2.4 表内信贷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3616亿元,同比少增9224亿元。其中住户贷款减少2170亿元,同比少增7453亿元。其中,住房贷款减少605亿元,同比少增4022亿元;不含住房贷款的消费贷款减少1044亿元,同比少增1861亿元;经营贷款减少521亿元,同比少增1569亿元。从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来看,商品房成交量仍在萎缩,居民中长期贷款难有起色。

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5784亿元,同比少增176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减少194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652亿元,票据融资增加5148亿元。相比上月,4月企业短贷与票融同比增幅明显收窄,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季度信贷集中投放后,银行信贷投放动力边际走弱。4月末,各类期限票据转贴现利率急转直下,3月期国股银票转贴现利率再度逼近0值低位。企业中长期贷款的大幅减少与投资走弱相一致,4月制造业PMI与服务业PMI的需求指标(含新订单与新出口订单)均创下2020年3月以来的历史新低;BCI企业投资前瞻指数也触及历史低位,说明企业在盈利预期悲观的前提下,投融资意愿较为低迷。

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760亿元,同比多减488亿元;

5.3 人民币存款和货币供应量

5.3.1 人民币存款

4月,新增人民币存款909亿元,同比多增8161亿。其中,新增居民户存款-7032亿,同比多增8668亿元;企业存款-1210亿,同比多增2346亿元;财政存款410亿,同比减少5367亿元。实体部门(企业+居民)人民币存款的同比增多反映出市场对经济前景普遍悲观,系统通过提升现金存款来为“防风险”做准备。一季度央行问卷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54.7%,较上季增加2.9个百分点;而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比21.6%,较上季下降1.9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疫情冲击、失业压力加大,以及收入增长预期偏弱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之下,实体部门持币避险偏好提升,这对经济具有不利影响。

5.3.2 货币供应量

广义货币(M2)余额249.97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无论是环比还是同比均保持了正增长,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8个和2.4个百分点。而当月狭义货币(M1)余额63.61万亿元,同比增长5.1%,增速比上月末高0.4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1.1个百分点。此外,流通中货币(M0)余额9.56万亿元,同比增长11.4%。当月净投放现金485亿元。M1与M2增速的提升,说明货币投放在扩张,但多投的货币都被存款沉淀下来,并未促进经济运转,“预期弱”仍是三大挑战的首要问题。

5.4 增速差

5.4.1 M1-M2剪刀差

4月M1同比增速为5.07%,M2同比增速为10.50%,差值为-5.43%。表明企业对未来预期谨慎,更倾向于低风险的金融投资,将存款定期化。

5.4.2 社融-M2增速差

4月社融存量同比增长10.23%,M2同比增长10.50%,增速差为-0.3%,相较上个月下降1.1个百分点。社融和M2之差主要想表达的是非银机构和表外业务的扩张情况。社融-M2增速差不断下降,表明实体融资需求不高,银行体系的融资额度并未用完。

5.5 结论观点

4月新增社融的大幅减少主要受信贷滑坡的影响,而信贷总量与结构的同时走弱,既反映出疫情冲击下要素短缺的限制,又与上游成本提升导致企业盈利预期走弱有关,二者共同影响下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从社融构成来看,企业短贷与票融同比增幅明显收窄预示一季度后,银行信贷投放动力减弱;而地方债发行节奏放缓,则导致政府净融资对社融贡献力度放缓收敛。货币供应增速提升与存款规模扩大说明,在实体部门避险偏好提升的背景下,增加的货币以存款形式沉淀下来,并未促进经济运转,“预期弱”仍是制约经济发展与信用扩张的首要问题。由于企业贷款利率保持在有统计记录以来的低位,央行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可能并不急迫。当务之急是运用财政手段,提升企业盈利预期。此次央行透露出“宏观杠杆率会有所上升,但保持在合理区间”的重要信号,说明政府与国有企业加杠杆已经进入计划序列,央行将从稳信用、降利率、防断供三个方面发挥好“助攻”作用。据此推测,未来增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将加快创新推出,政策基调仍以“宽松”为主,但政策重心将从价格型工具向数量型工具倾斜。如是,债市风险大于机遇,股市则有望迎来结构性利好。

链接:http://bond.jrj.com.cn/2022/05/14135336648713.shtml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