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篮球比赛中的篮板球数是如何统计的?(篮板球统计规则)

2023-11-25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谢邀。

这个系列会向大家介绍FIBA和NBA各项技术统计(如篮板、助攻、抢断、失误等)的统计标准和典型案例。首发于我的公众号:全篮球。本文是第一篇,介绍篮板数据的统计。

篮板统计的前提

在技术统计中,篮板(Rebounds)的定义是:在投篮尝试后球员对活球恢复控制的行为。那么这里有三个要素:投篮、活球和控制。我们首先强调一个前提:只有投篮才能产生篮板。

很多球迷问及的一个案例是,球员A1打板传给队友A2空中接力,数据统计算不算A2的篮板?那么理解这个前提就非常清楚了。我们知道,规则中只有朝对方球篮将球投、拍、扣才是投篮,所以一个传球即便接触到了篮板,也不应该是一个篮板球。A1打板传给队友空中接力,应该统计A1一个助攻,A2一次投篮命中。同理,像里基-戴维斯那样朝自己的球篮投球也是刷不到篮板的,因为这不符合投篮的定义。

另一方面,即便一个投篮没有接触到篮圈或者篮板,仍然可以产生篮板数据。例如球员A1投出一个三不沾被B2拿到,应该给B2记一个防守篮板。

篮板统计的另一个前提是活球。也就是说,只有在死球之前控制住球才算篮板。假设球员A1拿到篮板,此时B1立刻对他犯规。统计员应该判定犯规是发生在A1控制住球之前还是之后。如果A1在犯规前就已经控制住球,那么就应该记一个篮板,否则,不算A1的一次篮板。

篮板统计的控制概念

篮板统计要求恢复对球的控制,仅仅触及球是不够的。统计手册定义中“恢复控制”的情况主要有三类:1 拿到球或是运球;2 点篮;3 在一个控制行为中,将球拍给或拨给队友。

如果统计员认为球员在投篮不中后控制(甚至疑似控制)了球,应该给球员记篮板,即便球员立刻失去了对球的控制也是如此。例如中锋A1双手抓下篮板,然后将球收到胸前马上被B1切走,由于他在这个瞬间已经形成了控制,应该记A1一个篮板和一个失误,B1一个抢断。

如果统计员认为球员是在将投失的球拍向球篮(点篮),这种拍击被认为是一个控制行为,如果点篮不中,应该记一个进攻篮板和一次投篮不中。而如果球员拍击球时并没有补篮的意图,那么就不能认为球员已经拿到篮板。但是,即便统计员不确定球员的意图,当球被拍到篮圈或篮板上时,也应该认为这是一次控制行为并给予篮板统计。此外,如果球进入了篮筐,不管球员意图如何都应该假设这是控制行为,记一个进攻篮板和一次投篮命中。

对于球员A1将球拨出,再被队友A2拿到的情况,统计员必须判断A1的行为是否是一个主动的控制,如果A1很明显是意图将球点传给队友,记A1一个篮板球。而如果A1是在争抢中无目的的将球打出危险区域,再被A2拿到,那么篮板球应该记给A2。

在这里我们看到,和大多数人所认为的不同,实际上篮板球也是一个“主观”的数据。统计员的倾向与风格会影响球员的篮板统计,例如球员是否在补篮,或者是否将球传给队友,都受到统计员主观判断的影响。

有时候,比赛中会出现一个篮板球被两个球员(比如A1和B1)同时部分控制并且相持不下形成争球(交替拥有)的状况,此时如果交替拥有箭头指向A队发球,那么篮板统计应该记给A1。

投篮被封盖后的篮板统计

一个封盖必然伴随着一个篮板球,如前所述,没有接触到篮圈或者篮板的投篮仍然符合投篮的定义。假设A1投篮,球被B1直接封盖出界外,这是A队的团队篮板;如果球帽到场内被A2拿到,这是A2 的进攻篮板球;而如果B1直接来了个抓帽将球拿到手中,那么B1的数据单上除了一次封盖外,还有一次防守篮板

比较复杂的一个情况是,A1的投篮未出手就被B1按住,然后A1持球落回地面(落地时B1的手并未紧贴在球上)被吹走步,此时A1投篮被盖必然产生一个篮板球,统计员应该记A1一次投篮不中,B1一次封盖,A1一次进攻篮板,A1一次失误(带球走违例)。

篮板统计的类型

篮板球的类型分为进攻篮板,防守篮板和团队篮板(Team rebounds)。进攻篮板是指进行投篮尝试的球队拿到的篮板球,防守篮板反之。要注意的是团队篮板,例如进攻方投出三不沾直接出界,或者压哨出手不中等等有篮板统计产生而无法将其归结到某个球员的名下的情况,统计员可以将其纪录为团队篮板。

FIBA的统计标准对团队篮板并不非常看重,除非是软件自动统计,很多死球产生的篮板是无需记录的。而NBA的官方统计程序严格遵循每一次投篮(罚球)不中都产生一个篮板的概念,一场比赛球队的投篮不中数与进攻篮板/防守篮板/团队篮板的总和相等。甚至如果各位注意观察,会发现NBA在两次罚球时罚失第一个,都会产生一个团队篮板。

高阶篮板数据

这里顺便提一个高阶篮板数据“篮板率(Offensive Rebound Percentage)”,篮板率是指某个球员在场上时,能够拿到全部篮板球中的百分之几。类似的还有进攻篮板率(拿到全部进攻篮板中的百分比)以及防守篮板率等。

篮板率数据的优势在于可以更加客观的分析某个球员的篮板统治力。因为篮板毕竟是来自于投篮不中,如果比赛普遍节奏慢,防守松,投篮命中率高,再好的篮板球专家也无法抢到更多的篮板。

例如同为篮板王,张伯伦生涯场均篮板达到22.89,而罗德曼只有13.12,这是否反映了他们之间的真实差距呢?我们可以通过篮板率帮助判断:张伯伦最后几年场均篮板仍有18.66个,对应的篮板率是19.4%(之前没有这项统计),而罗德曼生涯统计是23.4%,张伯伦之所以篮板数高这么多,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当年的比赛,打铁太多……

技术统计的意义

作为本系列的第一篇,这里顺便提一下技术统计的意义。

当前篮球运动的统计数据固然仍然处在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存在各种不足,未必能完整反映球员的真实表现。但是数据——尤其是一些高阶数据——仍然从很多方面为人们评估球员和比赛带来了依据。无论国内外都有很多篮球数据分析专家在篮球行业任职,著名高阶数据PER的作者霍林格甚至在2011年就任了灰熊队的篮球运营副总裁。

另一方面,球员的技术统计和球员的奖金甚至合同相关联,这是职业篮球的大趋势,在NBA实际上早就是如此。而愈来愈多的基于统计数据的专业分析和研究,也会推进对篮球这项运动的认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它的发展趋势。

最后,在北美还流行一类直接基于体育数据统计的网页游戏(Fantasy),火箭经理莫雷就是其中的资深玩家,而我甚至还和朱彦硕老师一起玩过一年。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统计也是很有乐趣的!

参考资料:

[1] FIBA, BASKETBALL STATISTICS MANUAL [E]. FIBA ASSIST MAGAZINE 2005(15):

[2] NBA, STATISTICIANS’ MANUAL [E]

搜索